close
在2018的尾聲有幸參加了一個很難得的講座,主講人是遠從德國音樂院回臺的陳必先教授,主題是蕭邦第三號奏鳴曲。可以在高雄聽到這麼棒的講座很開心、收穫也很多!以下分享一些心得和筆記。
雖然主要以第三號奏鳴曲為主,但有些觀念可以推展到所有練琴和詮釋樂曲的方法。
1. 彈琴的力度要運用到整個身體的肌肉和重量,而不只是手在彈。
2. 看譜時注意樂句的劃分,樂句就是音樂的語言,就像在講一句話時不會中斷要連貫。彈長句也像打太極拳,每個環節就算是慢慢的也都是連貫地推展,每個音符都承接前一個的聲音。彈琴以一個動作完成,不要有重新拿起來再開始的聲音斷裂感。
3. 一連串快速音符時,讓手自然地往下個音符去,不需要刻意將手離開前一個音符,否則會產生多餘的動作。
4. 不論是旋律線或是伴奏,在技術上如果有困難,可以先用雙手去彈其中一部分,聽聽看想要的聲音是什麼樣子,再去練習。
5. 樂曲有不同的聲部就要有不同的聲音層次。主要旋律要先被聽見。
6. 音樂有新的方向或是和聲變化,要做出新的音色。
7. 彈小聲、弱的部分,手指須將琴鍵彈到底,可以想像是手指被琴鍵抱住。
8. 困難的技巧部份,必須練到熟悉、舒服。
練琴的方法有很多種,因此需要動動腦找出有效且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,而不是從頭到尾一直反覆彈(這樣每次遇到困難的地方還是不熟)。
而詮釋樂曲最重要的是想讓聽眾聽到哪些旋律、什麼效果以及帶給觀眾什麼聽覺畫面。
後記:教授年近七十了,還有辦法練11個小時的琴!她說因為是喜愛的事情、喜愛的音樂,不會覺得累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